商務部頒發的《再生資源分揀中心建設管理規范》強調了再生資源分揀中心的安全管理,新增了職工安全生產培訓制度、安全生產檢查制度和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管理等要求,更加注重安全生產。
長期以來,一些再生資源分揀中心基礎設施不達標,經營管理不規范,露天堆放大量廢紙、泡沫、塑料等易燃廢品,加之從業人員普遍老齡化、低學歷化,安全生產意識淡薄,導致消防隱患極大,再生資源回收站成了火災發生的高風險區。那企業要怎樣才能做到安全生產呢?以杭州市臨平區再生資源分揀中心為例,從分揀中心的建設規范以及安全生產信息化角度淺談如何控制風險。
違規經營
建設規范
臨平區分揀中心在建設規劃階段就以“安全標準”為基礎,按照大品類進行嚴格的區域劃分,尤其是消防等級高的品類,實現單獨隔離經營空間。嚴格區分辦公區、物料處理區、庫存區、物流區、生活配套區、宣教區,杜絕“三合一”,甚至“四合一”,杜絕混合經營。
在內部動線的規劃上,通過研發一系列數智化自動分揀設備,基本實現復雜作業自動化、“無人化”操作,不僅解放了勞動生產力,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緩解了勞動力短缺等問題,同時降低了勞動強度,增加了勞動生產的安全性。例如,在行業內首次將AGV系統和自動抱夾機器人引入分揀中心,代替了叉車的使用,不僅提升了作業的安全系數,也節約了場地的使用面積,實現廠房內的“垃圾不落地”。
安全生產信息化
得益于再生資源數字化大腦的應用,其高集成性與高拓展性能夠幫助分揀中心快速建立先進的安全生產管控數字化、智能化管理平臺。通過標準化安全生產作業、智能化點/巡檢、系統化應急管理,提升生產管理的可預測、可管控能力。
標準化安全作業:分揀中心通過建立現場安全作業標準,建設現場安全作業全流程業務管控系統,結合人員安全在崗、AI分析及重大危險源監測的應用管理,實時掌控區域作業情況,實現對作業過程在線信息記錄、作業過程監管、過程追溯管理等,保障作業安全前提下提升效率。
系統化應急管理:從前端的智能回收箱到中端的運輸車輛,再至分揀中心,基于定位GPS、物聯網傳感技術、AI視頻聯動,建立完善的安全生產實時告警系統;分布在各小區的智能回收箱若發生火情,可以自動通過消息推送、聯動聯控形成閉環告警聯動管理;清運車輛嚴禁混裝運輸,定期清潔消毒,排除安全隱患;分揀中心制定全套應急預防措施和應急方案,通過定期演練,發現問題,持續優化。
臨平區再生資源分揀中心憑借“規范化”、“數智化”建立起完整的安全生產機制,將“效率”和“安全”一把抓,其模式對我國2025年建成1000個以上再生資源綠色分揀中心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也是推進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的有力保障。